高校食堂承包經營模式的探討發布時間:2021-03-05 10:35 瀏覽次數:
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下,1999年開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,通過后勤社會化改革,加快了高校后勤設施的建設進程;剝離了后勤服務的經營職能,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勞動關系;使市場機制在后勤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得到了加強,尊重了價值規律,尊重了市場規律,使后勤服務的專業化、集約化的水平顯著提高;建立了成本分擔的機制,為學校集中著財力,投入教學科研創造的條件。高校食堂承包的后勤社會化改革,也取得了以上的各項成果,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,維護了學校和社會的穩定。
高校食堂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程中,食堂的經營模式是深化改革,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核心環節。高校食堂的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高校食堂在實行后勤社會化后,事實上融進了整個社會服務產業系統中,成為社會服務行業中的組成因子,其社會化過程是一個按照市場化運作的過程,其經營的方式須按照市場化的運作要求,遵循價值規律45,自主經營,自負盈虧,自我約束,自我發展,體現出一般第三產業中企業的經濟屬性。
高校食堂地處學校這個特殊的環境中,學校的教書育人、傳道授業,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辦學綜合基地。高校食堂承包經營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后,很多高校采用的食堂經營模式。它有效地減輕學校的負擔,帶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,但在實際運行中也產生不少問題和矛盾,分析利弊,探討解決存在的問題和矛盾,是高校食堂社會化改革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。
